【赛迪网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是近几年来最受关注的高科技产业!继两年前合肥智能机器人梦想启航峰会之后,被誉为“中国机器人第一展”的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在上海举办。

英特尔人工智能暨机器人创新生态峰会
作为展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以“慧聚创享”为主题的英特尔人工智能暨机器人创新生态峰会同期举行。来自英特尔及机器人产业、学术界的合作伙伴代表在峰会上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享了英特尔机器人创新生态的实践和最新成果,共同展望了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产业发展愿景,进一步助推中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创新大步向前。
套用英特尔中国战略合作部总经理、英特尔创新加速器总负责人李德胜先生的一句话,“两年来,机器人领域和人工智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现在出门你不谈人工智能,不谈机器人都好意思和人说我是搞科技创新的。”
全球各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布局
虽然是句玩笑话,但在“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引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增长迅猛。同时随着阿尔发狗大战韩国围棋名宿李世石并取得胜利后,人工智能产业的关注度也大幅提升。
如今许多国家已经把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上了一个战略高度。
例如北美地区,2011年美国推行“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2012年提出“国家机器人技术计划”;2013年发布“机器人路线图”;2016年推出“国家机器人计划2.0”。
而在欧洲,机器人技术则一直是欧盟数字议程、第七研发框架计划和2020地平线项目资助的重点优先领域。2014年欧盟启动了“欧盟机器人研发计划”。此外,应该政府在2014年发布首个官方机器人战略RAS2020。
中国在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战略;2015年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而与中国同在亚太地区的日本,将机器人列入“新产业发展战略”中七大重点扶持性产业,并在2015年公布了《机器人新战略》。2003年韩国就将机器人入选为十大关键技术;2009年发布了“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2012年推出为期十年的“机器人未来战略2022”。
当前人工智能、机器人创新领域的发展与成就
本次峰会上,由英特尔、硬蛋、上海微能以及创新生态伙伴携手打造的机器人创新挑战赛决赛同期举行。此次挑战赛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机器人领域最具创新力的项目和团队,历时6个月的层层遴选,共10支项目团队从路演以及半决赛脱颖而出参加在上海总举办的总决赛。

机器人挑战赛总决赛十强
最终,众趣(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深度感知功能3D扫描相机”获得机器人创新挑战赛决赛的冠军。亚、季军分别由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的“双足人形机器人”以及遨博(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研发的“AUBO-i5协作机器人”获得。
对于本次机器人创新挑战赛,将门创投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沈强先生分别从应用领域和技术两个角度分别对获得冠亚季军的三强进行点评。他表示,“不论是教育、商用、还是家用的机器人应用领域,冠亚季军均作出了精彩的呈现。而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不论从前端的智能技术、感知技术、部件技术以及整体的应用上,还是在技术各个层次上也都展示出了高水平的创新。”

将门创投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沈强以及获得机器人创新挑战赛冠亚季军团队
同时他还强调,机器人创新生态峰会的顺利召开,不仅展示出了英特尔对整个机器人生态系统的强大号召力,同时也展现了英特尔机器人生态的相当强悍的创新能力。
目前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状况
创新是机器人发展的源动力。机器人产业的技术创新在20实际80年代快速发展,2005年以来实现飞速增长、我国机器人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得益于四大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在进入21世纪以来也取得了丰厚成果。
据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统计,2000年中国在机器人方面的专利占当年世界机器人专利总量的比例只有1%。到2011年,这一数字已达到25%。超过日本、韩国和美国。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我国机器人专利数量将有望进一步增加。
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创新技术与未来
在峰会上,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分享了英特尔的人工智能战略和在机器人领域的最新研究。同时他也提出由于当前人工智能本身目前算法不足,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我们知道现在人工智能是弱人工智能。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 宋继强
人工智能在机器人方面的应用首先是对人的意图的判断,因为要服务人,所以需要理解人的意图,但是人的意图理解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当前英特尔更多去做的是通过已知结果的数据进行学习和训练。
对此,英特尔中国战略合作部总经理、英特尔创新加速器总负责人李德胜也表示,人工智能现在还处于“婴儿期”。如果人工智能还处于婴儿期,那么机器人也是如此。但从创新创业的角度来看,这既是挑战又是机会。

英特尔中国战略合作部总经理、英特尔创新加速器总负责人 李德胜
相信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机器人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工业机器人将会更加强大且成本更低,它的大规模普及将带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服务机器人的增长速度或将超过工业机器人,给消费者带来更智能、更便利的生活体验。
总之,不论何种形式的机器人,更高级、更智能的全新机器人将具备更强的感知能力、实时数据分析能力和对周边环境的反应能力。